为深入贯彻国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育改革要求,推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从“理论为主”向“理实融合”转型,切实提升师范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学院《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课程组以校外实践教学为抓手,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径。2025年3月26日至27日,2023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1、2班学生在课程组罗茜、陈芳芳两位的带领下,走进南昌市长天小红星智慧托育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依托真实育人场景,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

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此次实践打破传统教学边界,将“课堂教学”延展至“真实场域”,形成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任务链。教学团队基于课程核心目标,精心设计实践路径,将理论学习、情境观察与专业操作融合一体,引导学生在真实托育环境中建构知识、锻炼技能、深化理解。


在托育中心实践环节中,学生们在园长的引导下,深入了解托育中心环境创设的专业逻辑。从婴儿活动区、户外活动区到保健室等功能区域,园方系统介绍了如何根据婴幼儿成长规律进行空间规划和材料投放,生动诠释了“环境即教育”的理念。教师带领学生围绕环境设计背后的婴幼儿发展支持策略开展观察记录与反思分析,强化课程理论在真实情境中的转化应用。

在操作实践中,学生们分组参与托育班级日常照护与互动教学活动。在托育教师的指导下,她们亲身体验洗奶瓶、换尿布、喂午点等照护任务,并将课堂所学的游戏教学法融入互动环节,如手指谣、节奏感知等。学生通过观察婴幼儿行为表现及时调整互动策略,体会“教”与“育”的协同意义,深化了对0-3岁婴幼儿教育关键能力的理解和掌握。

此次实践教学不仅是课程模式的有益探索,更是课堂内容向职业标准、岗位能力的主动对齐。通过“课堂+岗位”的双轨并行路径,课程实现了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系统转化。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次沉浸式实践是对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让理论真正“落地”,也让他们对未来的职业角色有了更明确的认知。未来,学院将积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引入行业企业的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技术,作为教学案例及时融入课堂,增强课程的前瞻性与实用性,确保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提升能力,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将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倡导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